春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,也是春季的第四個節氣,農歷書記載“斗指壬為春分,約行周天,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,又當春之半,故名為春分?!?nbsp;
2017年春分節氣始于3月20日,為農歷二月廿三,春分節氣后,氣候溫和,雨水充沛,陽光明媚,草長鶯飛,柳青花香,小麥拔節。因此歐陽修詩云:“南園春半踏青時,風和聞馬嘶,青梅如豆柳如眉,日長蝴蝶飛?!痹娙松鷦拥拿枥L了春分節氣春意融融的大好時節的景象。
【節氣養生】
“春分者,陰陽相半也。故晝夜均而寒暑平”。一個“分”字道出了晝夜、寒暑的界限,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,忌大寒大熱,以和為貴,以平為期。因此春分養生,一要護肝養陽,二要顧護脾胃,三要養陰益腎。
第一、夜臥早起以養肝
日常生活中應當起居有常,勞逸結合,使生活節奏隨著時間、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,利用生機盎然的好時機,多做戶外活動,放松身心。做到晚睡早起,與日俱興。
第二、飲食忌大熱大寒,宜平和為期
春分屬仲春,此時肝氣旺,腎氣微,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更旺,損害脾胃,不利于養肝,故在飲食方面宜辛甘發散、省酸增甘??偟脑瓌t是忌大熱大寒,力求“平和”,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,選擇能夠保持機體“平和”的膳食。如在烹調魚、蝦、蟹等寒性食物時,應佐以蔥、姜、酒、醋類溫性調料,防止因此類菜肴性寒偏涼,而引起脘腹不舒;而在食用韭菜、大蒜、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,應配以蛋類滋陰之品,以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。飲食宜辛甘發散、省酸增甘,忌油膩生冷,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,如參、茸、附子、烈酒等食物,以免助熱生火傷胃損陽。
第三、謹防濕熱
按照中醫“五運六氣”理論,從春分(3月20日)至小滿(5月21日)的這段時間里,多發濕熱類、傳染類疾病。為此,“春分”以后養生應以祛除濕熱為主。飲食宜清淡,可以進綠豆湯、紅豆湯,飲綠茶、菊花茶,可以防止體內積(郁)熱。不宜吃羊肉、狗肉、麻辣火鍋等,以免積(郁)熱化火,生瘡長癤。此外,注意口鼻保健,防止溫熱毒邪侵犯肺部。引發哮喘、咳嗽以及過敏等疾病。
農諺言“春分風不小,要防痛深擾”。春分正是春風拂面之際,春寒未消的時節。中醫認為“春多風病”,春風會引發風寒感冒、咳嗽咽癢、頭脹頭痛甚至眩暈、以及耳鳴、目脹、口苦、失眠多夢、面紅、急躁易怒等疾病和癥狀。因此,應適度“春捂”,注意防風,以防舊病復發或引發感冒、各種傳染病。
【特別推薦】
1、春分養胃好湯粥
山藥扁豆鯉魚湯:白扁豆30克,淮山藥40克,生姜15克,鯉魚1條(約500克)。先將鯉魚剖腹,去鱗、鰓及內臟,洗凈,加水適量,與前三味藥同煮1小時,加入精鹽、紹酒適量調味即成。有健脾胃祛潮濕的功效。
茯苓粥:茯苓15克,粳米200克,冰糖適量。將茯苓、粳米洗凈,一同放入鍋中,加適量清水,大火煮開后改小火煮至粥熟米爛,調入冰糖略煮即成。有健脾利濕潤燥之效。
菊花粥:菊花15克,粳米100克。菊花洗凈,粳米淘洗干凈。菊花、粳米放鍋中,加適量清水,加蓋,旺火煮沸,文火熬至成粥即可。該粥散風熱、清肝火、降血壓。適用于頭暈、頭痛、目赤、疔瘡腫毒、原發性高血壓等。
梅花粥:白梅花5克,粳米80克,陳皮5g,先將粳米煮成粥,再加入白梅花、陳皮,煮沸兩三分鐘即可,每餐吃一碗,可連續吃三五天。梅花性平、陳皮味辛,能舒肝理氣,激發食欲。
2、艾灸升陽
春分時節木旺土衰水弱,養生宜疏肝火、養脾胃、滋腎水。在春分前后以肝經與脾經、胃經的腧穴為主要治療點,選“肝俞、脾俞、太沖、足三里、關元、中脘、三陰交”等穴位施行助陽祛寒的“節氣灸”,可以健脾暖胃,柔肝養腎。
艾灸時應注意補益和升發都不易太過,灸療時間要適當縮短,以30分鐘為宜。
艾灸時間:3月19日-22日。
3、春季膏方
1、山楂膏健脾調胃。
2、梨咳露潤肺化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