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,也是夏季第四個節氣?!稓v書》記載:“斗指乙,為夏至,萬物于此皆假大而極至,時夏將至,故名也”。夏至這天,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,白天最長,黑夜最短,故名“夏至”。
2017年夏至節氣從6月21日至7月6日(即農歷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十三日)。夏至節氣的到來,標志著夏季炎熱的氣候開始了,正如人們常說的“不過夏至不熱”。此后暴雨頻現,氣溫持續升高。
【節氣養生】
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,同時也是所謂“陰陽爭死生分”的時節,陰陽交替,人體容易患各種疾病。這個時節養生,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,注意保護陽氣,著眼于一個“長”字。另一方面,暑熱常常兼夾濕邪,《理虛元鑒》中明確指出:“夏防暑熱,又防因暑取涼,長夏防濕”。因此夏至節氣養生的總原則是養陽氣、防暑熱、祛濕邪。
養陽避暑 忌夜臥貪涼
夏季的炎熱,恰恰是上天送給我們一個最珍貴的禮物,為我們身體提供陽氣的大好時機。如果我們順應自然“熱”著過,可以幫助身體陽氣升發,為身體“養陽”。
忌冷水洗?。豪渌丛∈呛芏嗲嘀心行宰钕矚g的消暑方式,但夏季天氣炎熱,人的汗孔肌腠均處于開泄狀態,因此,寒氣極易侵入人體,導致陽氣暗損。同時,即使是熱水洗浴,亦要注意浴后避風,對小兒尤其如此。
忌夜臥貪涼:“頭乃諸陽之會”,頭部是人體陽氣的匯聚之處,夜臥吹冷,極易導致陽氣折損,天長日久,則陽氣散盡而斃命。因此,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,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、面癱、關節疼痛、腹痛腹瀉,對身體的損傷是非常嚴重的。
靜心調息 忌惱怒憂郁
《黃帝內經》曰:“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”。就是說,夏季要神清氣和,快樂歡暢,心胸寬闊,精神飽滿,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,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,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,以利于氣機的通泄。與此相反,舉凡懈怠厭倦,惱怒憂郁,則有礙氣機通跳,皆非所宜。故夏至節氣要做到心寬喜樂,氣和神悅,即所謂“心靜自然涼”。
晚睡早起 忌劇烈運動
“夏三月……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”。夏至節氣,晝長夜短,起居調養需要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,宜晚睡早起。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,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。
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,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,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,也可到森林、海濱地區去療養、度假。鍛煉的項目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廣播操為好,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。
食苦酸咸忌過寒飲冷
夏時心火當令,心火過旺則克肺金,故《金匱要略》有“夏不食心”的說法。根據五行的相互關系,味苦之物能助心氣而制肺氣。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,出汗多,汗泄太多,不但傷陰氣,也易損傷陽氣。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,以固表,多食咸味以補心。從陰陽學角度看,夏月伏陰在內,飲食不可過寒,如《頤身集》所說:“夏季心旺腎衰,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,蜜水、涼粉、冷粥。飽腹受寒,必起霍亂?!毖云淅涫巢灰硕喑?,少則猶可,貪多定會寒傷脾胃,令人吐瀉。西瓜、綠豆湯、烏梅小豆湯,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,但不宜冰鎮食之。
【特別推薦】
夏至飲食
1、生姜:
俗話說:“飯不香,吃生姜”。夏季暑熱,多數人食欲不振,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因此,早上一片姜,對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。
2、荷葉茯苓粥:
荷葉1張(鮮、干均可),茯苓50克,粳米或小米200克,白糖適量。先將荷葉煎湯去渣,把茯苓、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,同煮為粥,出鍋前將白糖入鍋。有清熱解暑、寧心安神的功效。
3、薏仁綠豆粥:
薏仁50克,綠豆50克,粳米或小米200克,薏仁健脾化濕,綠豆清熱解毒。薏仁較難煮熟,在煮之前需以溫水浸泡2-3小時,讓它充分吸
收水分,綠豆最好也浸泡12小時,然后等份煮粥即可。
三伏貼(灸)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期,中醫認為此時人體陽氣外泄,毛孔張開,外邪易于入侵,各種疾病容易復發或發作。在此時節,采用傳統穴位貼敷療法——“三伏貼(灸)”(與冬天的“三九貼”相似),通過經絡的循行和氣血的輸布將藥物直達病所,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,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。
2017年三伏貼(灸)具體時間:
2017年7月12日(一伏) 2017年7月22日(二伏)
2017年8月1日(加強貼) 2017年8月11日(三伏)
中醫辨體調理
傳統中醫認為,不同的人的體質各不相同,故在調理上就需要根據體質調理。南充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采用“中醫體質辨識”、“紅外熱成像(中醫CT)”、“經絡檢測”,為您精確辨識體質,為健康調理和遣方開藥提供個性化的客觀依據,以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。
針對夏至節氣養生,南充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特別推薦三伏貼、艾灸、拔罐、刮痧、足浴等。歡迎廣大群眾前來咨詢!